(招生咨询电话:0371-62506970)
(学院网址:https://textile.zut.edu.cn/)


一、学院简介
智能纺织与织物电子学院是中原工学院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是全国纺织服装教育先进集体、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建设先进单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建设示范院校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纺织行业学术交流基地。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以本学科为主体的“纺织服装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学科群入选河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群A类建设项目。
学院设有纺织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轻化工程(河南省特色专业、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校一流本科专业)三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纺织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纺织工程082101、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082102、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082103)以及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材料与化工085600)。
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行政管理机构;设有纺织工程与纺织品设计系、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贸易系、轻化工程系、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4个教学系和1个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纺织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7人,教授21人,副教授18人;拥有河南省特聘教授2人,校特聘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42人;长江学者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优秀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省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全国纺织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1人,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河省教学标兵1人,河南省科教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人,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1人,省青年骨干教师4人,“纺织之光”教师奖8人。
学院注重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近年来,学院党委获校级标杆院系,轻化工程系教师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样板支部、全省党建样板支部、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关于多渠道促进党员教育相关案例获批全省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同时获批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学院拥有先进纺织装备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纺织服装产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纺织行业精梳技术及装备重点实验室、棉纺精梳技术与装备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高等学校功能性纺织面料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科研基地等十三个省部及以上科研平台和省教育厅认定的河南省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教学实践基地。


二、专业介绍
1、(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纺织工程专业 (理工 四年制本科)
专业特色:中原工学院纺织工程专业于1985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8年开始在河南省按一本招生。本专业于2002年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具有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点;本专业从属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以本学科为主体获批“纺织服装产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以该学科为主体的“纺织服装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学科群入选河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群A类建设项目。2019年本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拥有先进纺织装备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河南省功能性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等13个科研平台。

核心课程: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纺织材料学、纺纱学、机织学、针织学、 纺织色彩学、机织物结构与设计、染整工艺学、 非织造工艺学、纺织经济与贸易、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等。拥有7门省一流专业课、3门省精品在线开放课、1门省一流虚拟仿真实验课、3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精品课、1门双语示范课。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与专业竞赛活动,如互联网+、大学生挑战杯、纺织品设计大赛等,年均获奖50项以上。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9人,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河南省教学名师2人、河南省科教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1人,多人获“纺织之光”教师奖。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职教师队伍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其中教授12人,占30.8%;副教授11人,占28.2%;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人,占61.5%。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全国及河南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及国际化需求,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爱国进取,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在纺织及相关领域从事纺织工程专业技术、纺织品设计与开发、检测、贸易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考研就业: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毕业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在纺织大型企业、政府机构、高校从事管理工作,不少毕业生已经成长为所在企业的业务骨干、管理精英。就业率和考研率一直位居学校前列,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考研率在40%以上。
实验实习照片:

2、(河南省特色专业) 轻化工程专业 (理工 四年制本科)
专业特色:中原工学院轻化工程专业始建于2003年,2005年获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河南省特色专业,2017年获批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21年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本专业从属的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为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011 年以本学科为主体获批“纺织服装产业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5 年“纺织服装新材料及高端装备”学科群入选河 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群 A 类建设项目,2021 年“先进纺织装备技术协同创新 中心”被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轻化工程专业瞄准轻工纺织业“智能、绿色”发展需求,深根中部,面向全国,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突出、适应轻工行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特色是构建了多元融合的一流本科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科教融合,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持高质量本科教学,传授专业前沿科技,实现科教双轨协同育人;重视产学研融合,教学内容贴近工程实际,实践环节聚焦行业问题,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三次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
核心课程:依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新经济全球化需求,在轻化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企业运营、检验与贸易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整合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如下12门专业核心课程:(1)基础核心课程:无机分析化学、有机化学(Ⅰ、Ⅱ)、染整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现代仪器测试分析。(2)专业领域核心课程:颜色科学理论、纤维化学与物理、染料化学、染整工艺原理、纺织品功能整理、现代印花技术、染整设备。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与专业竞赛活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年均获得包括全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在内的学科竞赛各种奖项10余项。
师资力量:本专业拥有教师17人,博士学位16人、高级职称6人、高教轻工类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获“纺织之光”教师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1人、河南省优秀硕士、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各1人,校级师德标兵1人、学科竞赛优秀指导老师6人、双师型教师11人、研修经历7人;拥有河南省轻化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以及校级染整工艺原理实验优秀教学团队。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根中部,辐射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富有科学素养和国际化视野,轻化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操作技能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突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新经济全球化需求,在轻化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企业运营、检验与贸易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考研就业: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升学率均保持在98%以上,考研考取率2022年达到近30%,学生就业主要去到纺织原料加工、染料及助剂、印染加工、服装家居等企业,升学主要集中在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原工学院等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得到行业内、兄弟院校的认可。最近一次调查数据显示:近5年本专业毕业生对于专业培养的满意度高达97.7%,超过81.9%的用人单位认为培养学生的能力较强。
获奖证书:



三门河南省级本科一流课程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银奖



全国大学生绿色染整科技创新竞赛 三等奖
实验实习照片:

学生在广州德美精细化工集团实习实践

学生在郑州市绿色染整技术重点实验室学习《纺织品功能整理实验》课程

学生在天然染料皮革创新工作室实习
3、(校一流本科专业)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理工 四年制本科)
专业特色:本专业于2012年开始筹备建设,2014年申请并获批,2015年开始本科生招生,是全国第9所开设有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高等本科学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为校一流专业建设点,入选“纺织服装新材料及高端装备”河南省特色学科群,2022年专业排名居全国前5名。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过滤和医卫用非织造材料为专业特色,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联动,以科研促进创新实践教育,协同育人效果显著。
核心课程:本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非织造化学基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纺织纤维材料学、非织造原理、非织造后整理、非织造用粘合剂与助剂、非织造设备与控制、非织造产品设计与应用、非织造材料性能与测试、纺织工艺学等。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与专业竞赛活动,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6项,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
师资力量: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0人,教师队伍中有“纺织之光”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河南省教学标兵1人、入选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1人,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3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成果奖2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3项。专职教师队伍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7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30%以上拥有海外留学背景,90%以上拥有企业经历,契合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训练。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高新技术领域,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具有爱国进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在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检测、贸易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够达到:(1)适应非织造领域的发展,融合多学科知识,恰当使用现代信息及设备,能够鉴定、分析和解决与专业职位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项目管理和经济决策。(2)具备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人文社科素养,在实际工作中能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的影响。(3)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合作、协调与管理能力,能够在工作团队中承担成员和负责人角色。(4)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不断学习、更新知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实现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考研就业: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毕业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在省内外知名企业、政府机构、高校等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不少毕业生已经成长为所在企业的业务骨干或管理精英,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职业上升空间大。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9%以上,考研录取率在35%以上。
获奖证书:






实验实习照片:
